当前位置:首页 > 生活 > 正文

慢吃宁波 | 十八斩、酸冬瓜、花胶和触

  • 生活
  • 2025-07-09 20:38:02
  • 7

从上海虹桥出发,乘高铁约莫2个小时,就能抵达宁波。对于上海人来说,宁波是极有亲切感的一座城市,不仅因为两地之间的语言相近,更因为两地在市民文化、饮食习惯等方面有着极强的贴近性——自十九世纪中叶起,大量宁波人离开家乡来到上海,从航运到金融,从文化教育科技到日常生活,宁波人为这里注入了无穷的新鲜力量,也在漫长的岁月里,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。从日常的黄泥螺、蟹糊,到讲究的白鲳鱼、膏蟹,再到花胶、墨鱼蛋,宁波的味道从来都是上海味道的基地,也吸引着每一个想要尝鲜的人。

老底子的新演绎

如何在丰收期储存食物以应对季节变换导致的食物匮乏,是物资不丰富的过往时间里,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,腌渍、晒干、发酵等食物储存方式,就是基于此而诞生的独特味道。宁波人的“三臭”,就是如此。

宁波老话讲,“三日不吃臭,脚步迈不开”。吃臭,是宁波人生活方式的印记,臭冬瓜、臭苋菜梗、臭菜心,虽说仍旧能在市场上看到,但要在年轻一代里找到热爱它们的年轻人,倒也少见,“我自己都受不了臭冬瓜的味道,怎么能做给客人吃呢?”说到“三臭”,宁波同源600餐厅主厨王斌摇摇手,直说自己也不行。

臭不行,那么把发酵时间调整一下,让臭变酸,是否可行?在经过了多次试验之后,王斌端出了一份酸冬瓜。白皮厚肉的冬瓜去皮切厚块,焯水后冷却抹盐,之后密闭发酵少许时间,等到冬瓜质地变软如霜淇淋,便可取出,吃的时候淋上麻油,口感酸爽,滋味清新,很是下饭。

宁式十八斩,绝对是宁波生腌界的“大佬”,它不仅是东海海鲜水准的最佳呈现方式,也展现了宁波菜的经典烹饪方式——所谓“十八斩”,就是将肥美的红膏梭子蟹(也有用青蟹,根据时令不同,会有调整)精准斩成18块,每块大小均一,并带上亮红的蟹膏,摆盘时如江花似火,极为漂亮。相比较潮汕生腌巧妙对于香料的巧妙运用,宁式十八斩的酱料会以酒来带出食材的鲜甜,再加上盐糖姜蒜的组合,吃的是海鲜原味与酱汁的平衡,两者间相互交融,却又能从中找到各自的风格。王斌的宁式十八斩,调味精妙,它脱去了宁波菜里咸的传统,轻微加入的辣椒带来了另一重刺激,小酸小甜混合咸鲜微辣,配合冰淇淋一样的蟹肉蟹膏,吃上一整只都不过瘾。

传统味道的现代化演绎

沿海的风味,大多都与海里的食物有关,宁波靠近东海,海鱼就是生活的日常,这一点,跟广东沿海的居民,几乎一致。从深海里捕捞而来的大鱼,是蛋白质的来源,而控制大鱼上下浮动的鱼鳔,则是又一种昂贵食材——花胶——的本体。

在宁波象山地区,米鱼胶通常会跟酸菜一起焖煮,追求的是乳酸发酵带来的酸鲜味道与鱼胶口感的层次叠加,而如果你想要在本地吃到一些媲美花胶烹制胜地广东的风味,那么宁波文化广场朗豪酒店的明阁中餐厅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。作为一间连续8年斩获黑珍珠一钻荣誉的餐厅,明阁的出品自然没得说,更何况最近来自明阁(湾仔)的厨艺总监曾超敬师傅还亲临当地,这丰盛滋味更是让人眼前一亮。

将3-4头的花胶先用上汤煨至入味,后用蛋白炸浆高温炸至外皮酥脆,内里保持花胶软糯,配以瑶柱蒸制的清汁,叠加鱼子酱来增加咸鲜味道的表达,传统菜品与新式烹饪方式的结合,让这道菜赋予了食客新的感受。

冬瓜盅,可以算得上是宁波本地的特色之一。据传这道菜最初在民国时首次亮相甬地,东福园的厨师为了应对暑热,创造了这道以冬瓜为容器,填以海鲜、高汤等多种贵重食材的菜品。曾师傅的冬瓜盅,选用了体型更小的冬瓜细细雕琢而成,以金华火腿与老鸡共同炖制的汤底清亮醇厚而鲜味十足,再用燕窝、蟹肉、莲子、冬瓜粒、火腿茸、菜粒做羹,一口下去,层次丰富,回味鲜甜,是极好的开胃之选。

礁石上的极致鲜味

在宁波,海鲜是绕不开的滋味,尤其是那些依附礁石而生的岩蒜、藤壶,更是因其难以获取而味道浓郁,广受欢迎。

在宁波舟山一带,藤壶有着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的叫法,“触”(也有人称“老婆牙”)。作为一种礁石上的节肢动物,触的外形看上去如同微缩火山,肉质鲜甜紧实,但采集起来十分困难。一般情况下,赶海人需要在身上绑定绳索,才能深入到海浪磅礴的礁石之地,用特制铁铲将这些簇生在一起的触敲击下来,如果遇到浪又高又急的情况,丢失性命的案例也有发生。

采集下来的触,通常只需要隔水清蒸就能展现出它最大的鲜美,宁波本地人有时会拿来将其炖蛋,又或者是做个雪里蕻汤,但如果你想要滋味更加浓厚一些,也可以像玖弄小鲜一样,用酱爆的做法来凸显这浓郁的鲜味。简单的肥猪肉混合葱姜,再加上稍许青红辣椒,要是能再搭配上一些冰镇得恰到好处的啤酒,这滋味可真是赛过小神仙了。
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