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房产 > 正文

光明日报:家门口的社区食堂,越来越“圈粉”?

  • 房产
  • 2025-07-28 03:19:04
  • 18

“一两元一个的包子、十多元一碗的面条、二十元上下的午晚餐,每天客流量达两三百人。”据央视财经报道,在上海,以社区食堂、城市厨房为代表的社区餐饮模式正凭借其价格实惠、食品安全可视、就餐便捷等优势,成为居民解决日常用餐需求的重要选择。

饭点到了,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一口价格实惠、新鲜健康的饭菜。社区食堂不仅解决了独居老人做饭困难、独自吃饭孤单的问题,也精准填补了通勤年轻人“没时间做饭、外卖吃腻又担心卫生”的刚需,给不同群体提供了更多选择。

以往人们对于食堂的印象,大多带有“大锅饭”“口味单一”“环境简陋”等标签,而如今的社区食堂正在悄然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:品类繁多、明厨亮灶、好吃不贵,也正因此它颇受居民青睐。

如今,社区食堂的创新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。上海有政企合作食堂,苏州地铁站有地下食堂,成都有社区嵌入式食堂……各地都在因地制宜,丰富人们舌尖上的选择。与此同时,人们对餐饮的需求越来越实在:不盲目追求花样和形式,而是更看重方便、安全、实惠。可以说,社区食堂的火爆,正是民生需求被看见、被回应的体现。

社区食堂带来的人气,常常能提升周边便民设施的使用率,也为周边的小菜摊、面包店、水果铺增加客流,让小商家共享社区“烟火气”带来的红利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社区食堂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就餐难题,盘活了闲置空间,还带动了周边商业发展,在无形中织密了社区的服务网络。

社区食堂的出现,是提升城市宜居性、增强民生获得感的具体举措。这种就餐模式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生活样貌,成为社区服务能力提升的例证。类似生活性服务的增多,丰富着“15分钟生活圈”,也成为“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”的生动注脚。

当前社区食堂的火爆,离不开价格亲民、场地支持等条件的加持。但从长远看,关键还是要探寻一套平衡便民公益和可持续运营的方法,比如可通过降低基础开支、灵活经营等方式实现良性运转。午餐时间紧张时服务上班族、晚上增加老年餐食、周末承办小型聚餐和家宴等。既不能丢了方便惠民的初衷,也不能单靠补贴强撑。找到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,才能长久运转。这也是城市服务从基础保障向精细优化升级时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
未来,我们期待更多像社区食堂这样接地气的民生工程在各地落地,不断优化服务、创新模式,让家门口的热乎饭和烟火气,为人们的每一个寻常日子增添幸福感。

有话要说...